干细胞的作用|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神经创伤及神经退行性等疾病导致的神经元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问题,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Reynolds等从成年小鼠纹状体中分离出能在体外不断分化增殖、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群,并提出了神经干细胞(NSC)的概念。这一发现打破了神经元不能再生的传统观念,为许多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缺血性脑病、脊髓损伤等提供了新思路。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成人脑内存在NSC,在较低程度或少量神经元损伤时,这些脑内现存的NSC可以起到自我修复的作用。但当遇到大量神经元死亡时,仅靠自身的NSC将无法完成修复,因此就要移植新的干细胞来代替因神经损伤或退行性病变而丧失的神经元。
间充质干细胞(MSC)在神经系统损伤修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MSC具有分化成许多不同类型组织的能力。已有充分临床证据证明,采用MSC治疗神经损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MSC的临床研究已经在许多国家相继展开,我国自2016年起也启动了第一批以干细胞为发展导向的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随着MSC及其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干细胞将逐渐走进临床应用。
颅脑损伤(TBI)不仅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和致死率,而且是继发性癫痫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我国,TBI是40岁以下成年人创伤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即使有幸存活下来,一部分TBI也会存在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和行为能力障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被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治疗脑损伤的备选细胞。
在2017年发布的一篇研究性文章中,公布了一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I期临床研究: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内或鞘内注射到10名严重脑外伤患者。大部分患者在随访期间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移植后的任何患者中均未观察到死亡或严重不良事件。与治疗前的水平相比,移植后检测到更高的血清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
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种子细胞。然而抽取骨髓是一个高度侵入性的过程,存在疼痛和感染的风险,而且BM-MSC分化的潜能和扩增能力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因此寻找BM-MSC的替代细胞已经成为一个研究方向。来自胎盘、胎膜、羊水或胎儿组织MSC在细胞数量、扩张潜力和分化能力上都较成体组织来源的MSC更高。同时它们当中的一些细胞已经被用来研究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创伤性疾病。
总之,MSC因取材方便、体外扩增速度快、多向分化潜能及体内外均可稳定表达外源性目的基因、排斥反应小等优势,已成为治疗TBI、SCI、帕金森病、脑卒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溶酶体贮积病等累及神经系统疾病的种子细胞。根据初步的临床报告,MSC对这些疾病的治疗疗效令人鼓舞。随着对其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其细胞治疗和基因工程中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知识为科普性知识,仅供学习、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参考资料:
1、间充质干细胞基础与临床,韩忠朝,李金宗,韩之波,陈旭义,牛学刚,科学出版社
2、Wang, Z., Luo, Y., Chen, L., and Liang, W. Safety of neur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Exp. Ther. Med, 2017, 13, 3613–3618.